哈爾濱:26萬戶居民完成垃圾分類投放
4月10日訊經過此前一段時間的高效推進,截至目前,哈爾濱市已在9城區114個街道辦事處,233個居民小區展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,全市共計26萬余戶居民參與其中,示范片區居民戶數占比全市城區居民戶數的18%。這是記者日前從哈市城管局得悉的。據悉,目前,哈市已在233個示范居民小區,依照生活垃圾四分類請求,投放了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、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種分類投放搜集容器共10989個、有害垃圾寄存點183個、可回收分揀間29間、集中宣傳站62個。示范小區內的分類垃圾搜集容器有專人擔任管理維護,做到擺放劃一,外觀整潔潔凈,桶身桶蓋完好無損,標志明顯、朝外。依照垃圾分類投放、分類運輸的請求,哈市裝備廚余垃圾運輸車輛40臺,有害垃圾運輸車輛24臺,根本滿足已展開垃圾分類區域的收運工作,并在車身統一噴識有害垃圾運輸車和廚余垃圾運輸車標識。
近年來,“分類回收行動”等不少意愿者組織經過宣講、扮演、展覽等各種方式向群眾宣傳垃圾分類,但并不顯著。由于很多俄羅斯人尚未構成垃圾分類回收的觀念,不少居民還埋怨垃圾回收點太遠,仍習氣運用垃圾管道投擲未分類的廢棄物,不少管道因缺乏清潔引發一系列衛生問題。俄羅斯仍處于垃圾分類管理的初步探究期,增加垃圾投放點、增建垃圾分類根底設備是現階段重點。但這些根底設備建立面臨一些難題。比方,依照法律規則,垃圾投放點須遠離民居、幼兒園、運動場等,間隔公共用地的間隔也要在20-100米之間,投放點需置于混凝土房屋內,門口要留有足夠空間作為垃圾車通道。但實踐上,很多居民區很難滿足這樣的條件。“團隊每多一個意愿者,環境維護就多了一張傳播的口、多了一雙行動的手,環境維護的理念猶如水的波紋普通一圈一圈地散播開去。”王西平說,“我要做的踐行者和宣傳員。只需經過我的努力,能讓這個社會變得,我就會不斷堅持下去。”
談起我國的生活垃圾處置問題,徐海云以為,“生活垃圾問題的呈現和開展是經濟和科技開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,也要用經濟和科技的手腕來處理。”他說,古時分人類消費生活材料取之自然再回歸自然,對環境影響微小,根本不存在垃圾問題,直到科技進步呈現了塑料等化工產品,自然環境下很難合成,才呈現了垃圾問題。就拿上海為例,上海不斷到1985年才呈現座生活垃圾處置廠。由于此前的市區生活垃圾主要為煤灰、菜葉等,被送往江浙等地作為農田用肥。到1985年,江浙一帶城市化進程加快,農田減少,對糞肥沒有那么大需求,就不再接納上海的此類垃圾,于是,上海開端建立生活垃圾處置廠。針對我國多空中臨垃圾圍城、垃圾產量、居民素質不高、垃圾分類不合理等現象和相關報道,徐海云以為,“有些廣為傳播的報道,很多有些夸大其詞,我個人以為,我國的垃圾問題并沒有嚴重到那樣的水平,有些是由于統計辦法的差異,有些興旺國度和地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。”